你的位置: 首页 > 专题栏目 > 光彩事业及精准扶贫
重庆脱贫攻坚工作纪实

发表日期:2016-01-19  

隆冬时节,地处武陵、秦巴深山的渝东南、渝东北地区云雾缭绕、白雪皑皑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里,将此境地描绘成一片美丽和谐的世外桃源。

  然而,现实中“桃花源”所在的武陵山区,与秦巴山区一样,高山林立、沟壑纵横,地理条件复杂,人居环境恶劣,耕地、水源等资源性矛盾突出,千百年来与贫困相伴,“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”。

  民谚“养儿不用教,酉秀黔彭走一遭”“山高路陡土地薄,又缺吃来又缺喝”等,反映的便是重庆这片高寒山区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。

  面对祖祖辈辈挥之不去的贫困,性格火爆而坚韧的重庆人奋发图强,决意扭转命运。在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啃“硬骨头”、攻坚拔寨的冲刺期,重庆从上到下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足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和自身贫困特点,誓以决绝恒心和坚定毅力“限时打赢”脱贫攻坚战,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,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。

  日前,记者深入重庆山区探寻脱贫攻坚壮举,目睹了山里山外的新变化新气象,感受到了干群凝心聚力、合力攻坚的豪迈气势。

  解决“扶持谁、谁来扶、怎么扶”

  精准发力,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专项扶贫、专业扶贫、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。脱贫攻坚只赶前不延后,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

  “出门就是山,土地在山间。点的是灯灯角,睡的是苞谷壳……”重庆贫困山区,绵延大山如同道道栅栏,贫困出不去、富裕进不来。

  重庆农村大、山区广,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。38个区县版图中,有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、4个市级贫困区县,贫困面之大、脱贫任务之重在直辖市中绝无仅有。扶贫开发是直辖之初中央交办重庆的“四件大事”之一。

这是一次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重庆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,把扶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,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按照中央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要求,不断加大扶贫力度,确保如期完成“2017年基本脱贫,2018年打扫战场”的攻坚目标,即18个贫困区县全部“摘帽”、191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、165.9万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。

“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,是我们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。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说,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战略和全局高度,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重庆每一名干部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感、使命感和紧迫感,以更大的决心、更强的力度、更有效的措施,加快推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。

“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只能赶前、不能延后。”重庆目标明确、意志坚定。

方向已明,冲锋号已响,刻不容缓。重庆各区县形成了共识:贫困人口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,脱贫攻坚是“底线性”工作,这块“硬骨头”无论多硬都必须啃下,这场硬仗无论多难都必须限时打赢。

这是一盘庞大的民生棋局。

“啃硬骨头就要瞄准贫困,找准穷根,集中力量,精准下药。”重庆市副市长刘强说,根据区县功能区域战略定位,市里制定了“1+1+13”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,即《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》、《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》以及13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,科学安排脱贫时序,把任务分解到每个部门,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区县,将年度目标细化到村户,决不落下一名贫困群众。

脱贫攻坚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,关键是要解决“扶持谁、谁来扶、怎么扶”的问题。

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,我们的着力点是抓住“精准”,精准识别哪些人需要扶,精准明确哪些部门去帮扶,精准配套系列政策举措,在生态扶贫搬迁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转移就业、教育医疗、低保“兜底”、金融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,调动各方力量,形成专项扶贫、专业扶贫、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开发格局。

这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担当。

扶贫政策到不到位、工作落不落实,要看干部作风实不实、严不严。重庆着力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,从政策支持、考核评价、绩效挂钩等方面,调动和增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和能动性,对脱贫人口多、脱贫效果好的区县,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,鼓励“各显神通”抓扶贫,做到干部群众用对劲,贫困群众真脱贫。

“脱贫摘帽必须实事求是,成熟一个摘一个,决不允许揠苗助长。”重庆要求当地纪检、监察、督查部门共同跟进,对目标任务落实不力的,对项目资金严重不落实、“跑冒滴漏”的,对“造盆景”、讲大话搞“政绩工程”的,对“假脱贫、被脱贫、数字脱贫”的,进行严肃问责和查处,让各级干部真正把贫困地区群众放在心上,把扶贫脱贫的责任扛在肩上。

搬下山既要富口袋又要富生态

因时因地整合政策,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重大决策在群众期盼中呼之而出,实现了山区贫困群众就近就地搬迁,从根本上斩断“穷根”

巍巍青山,悠悠碧水。地处长江中上游的重庆,肩负着保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国家战略。

而这些保护区多处于高寒边远山区、深山峡谷和石漠化地带,有些地方甚至根本不适宜居住,破坏性耕作给生态保护带来直接威胁。

既要使山区群众如期脱贫,又要保护两岸青山和一江清水,这考验着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。

重庆直辖以来,紧抓扶贫工作不放,通过异地扶贫搬迁等方式,使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。

这些年,容易搬的和好搬的已经搬完了,剩下的是最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“硬骨头”。这部分人贫困程度普遍较深,乡土情结重,不愿意搬迁到离家远的地方。如果他们继续留在山上,仅靠那点山地,要实现同步小康根本没可能。

思虑再三,一场宏大的扶贫方式变革在群众的期盼中孕育而生。

2013年,重庆在整合原有异地扶贫搬迁、财政专项扶贫搬迁、农村危房改造等基础上,作出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战略决策,并将此作为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的头等大事和25件民生实事之首,计划用3年时间搬迁50万人,从根本上斩断“穷根”,促进贫困人口走上自我发展、脱贫致富良性循环之路。

安土重迁,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贫困群众而言,搬迁绝非易事。

“搬与不搬,充分尊重民意,由群众自己说了算。”搬迁原则十分明晰,一切以群众得实惠为根本前提,坚持“政府引导、群众自愿、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”,不搞强迫和行政命令。

搬迁工作正式开始前,重庆做过扎实的摸底调查,从对象认定、实施程序、安置方式、资金筹措、目标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,强化“精准”理念,防止搬富不搬穷、搬近不搬远。

摸底结果是“民心所向”,第一次对区县的摸底调查,愿意搬迁的贫困群众就达到141万人。

“做梦都想搬离穷地方!”在重庆黔江区濯水镇甘家坝搬迁安置点,村民冯锦非常满意迁入的新居,“再不像以前住在山里,山高路远不通电,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,种点苞谷还被野猪拱了,孩子上学,单趟就要两三个小时,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。”

搬迁搬的是民生,暖的是人心。往哪里搬、钱哪里来、房子怎么建、政策如何配套……这是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。

重庆统筹“10个指头弹琴”,从搬迁补助、房屋建造、户口迁移、安置点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等方面强化扶贫搬迁政策,建立部门领导分片联系制度,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督查,研究解决搬迁中的具体问题。

各区县、乡镇编制具体的操作性实施方案,对搬迁农户逐户规划,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安置方式,制定可行的筹资办法,全市形成了市级有总规、区县有详规、乡镇有方案、农户有“明白卡”的规划实施体系。

“农民在山里苦怕了、穷怕了。听说扶贫搬迁政策后,积极性都非常高,争相报名。”黔江区区委书记余长明说,扶贫搬迁就是要帮群众挪穷窝、斩穷根、治穷病。依据摸底情况,黔江计划建设集中搬迁安置点94个,目前已建成64个,安置贫困群众2.7万人,安置率超过七成。

深度贫困户是贫困群体中最需要照顾的,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关系到整个脱贫进度。

“对于农村低保户、建卡贫困户、危房户等特殊困难群体,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予以优先考虑,通过政策调控来兜底。”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,市级专项资金采取差异化补助政策,将深度贫困户的搬迁补助从一般农户的每人8000元,提高到每人1万元,让他们搬得起、住得舒服。

各区县在市级资金基础上,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差异化补助政策,提高对深度贫困户的补助标准,黔江、忠县、武隆、开县等区县,对特困户每户增加补助3-5万元。

巫山县有6000多人的搬迁需要政府兜底,县财政给每户深度贫困家庭配套3万元搬迁资金,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每人5000元的搬迁补助。粗略计算,一个3口之家的贫困家庭,从市县两级可以获得7.5万元的搬迁补助款。以每人30平方米、每平方米800元建房标准计算,7.5万元足够支撑建房费用,而入住需要的装修、家电等花费,则由对口帮扶单位统筹解决。

在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的同时,重庆探索小额贷款贴息、地票制度、干部结对帮扶、社会爱心救助等多种方式,降低搬迁门槛,帮助贫困户搬出大山。

2013年以来,重庆市级以上专项补助资金达到45.09亿元,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1.63万人,占目标任务的103.26%。今后两年,重庆还将完成搬迁15万人,实现山区贫困人口宜搬尽搬。

树挪死、人挪活,搬迁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。

刘光兵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溪镇老桥村搬迁对象户。2014年搬迁以前,一家6口人挤在1间老木屋和2间平板房,10余亩地种着马铃薯、玉米、红薯和果蔬等,地越种越薄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现如今,他在龙溪镇扶贫搬迁安置点购买了120多平方米的楼房和30平方米的门面房,利用外出务工学到的技术,开始了家装创业,稳稳当当年收入10多万元。

随着农民下山,许多过去开垦的山坡地,退耕还林种上了果树,生态得到了改善。

有产业脱贫才有底气

脱贫既要“输血”也要“造血”。要彻底摆脱贫困,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撑的格局,瞄准市场,创新体制机制,壮大特色产业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

幢幢别致的二层小洋楼已陆续入住,小河绕村而转,冬日午后的黔江区中坝村静谧而美丽。这里是一处典型的搬迁集中安置点,农民在附近园区打工,日子过得充实。

“搬迁农民有了事情做,才能安稳过日子。”黔江区委农工委书记姚培林说。

搬得出、稳得住,还要逐步能致富。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:“我们着力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支的格局,在特色产业选择上下功夫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为贫困户增收找到支撑。”

产业发展既需要紧贴市场需求,也需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,各地不等不靠,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模式,特色产业风生水起。

以“反租倒包”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,农民得实惠、企业得效益、产业得发展。

在永川区何梗镇上发食用菌种植基地,记者看到,网状生产钢架排列得整整齐齐,每个钢架从上到下可以立体放置1500袋菌包,一个大棚放6万袋。43岁的泸县老板曹继岗介绍说,18个标准菇棚建好后,返租给当地20户农民,由他提供菌包、生产技术,农民负责管理。菌菇上市后扣除场地租金、菌袋成本等,农户年纯收入10万元,整个种植过程农民零成本、零风险。

永川副区长杨华说,食用菌是永川特色优势产业,对扶贫脱贫作用大、效果明显。政府部门整合各类项目投资,配套建设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,吸引外地企业到永川兴业,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,目前全区整村扶贫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80%。

“生猪托管代养”让农民富了口袋又学了本事,政府和企业在脱贫责任上找到了契合点。

2015年底是潼南区承诺的在全市率先“摘帽”时间。奔着这个目标,该区积极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。针对无经济能力、无养殖技术、无管理经验的深度贫困户,政府与企业“联台唱戏”,创造性地推出“生猪托管代养”模式,为按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在潼南温氏畜牧公司,记者了解到,温氏下属养殖场就近为深度贫困户托管代养生猪,时限为3年,每年代养两季共6头。公司以记账方式为养殖场提供仔猪、饲料、疫苗等物料,并负责回收出栏生猪。区财政每年给贫困户1000元的仔猪补贴,同时根据养殖户联系贫困户的数量,给予养殖户每联系一户1000元/年的劳动补助。

“温氏提供猪苗时价格下浮10%,回收生猪时价格上浮5%,算上政府补贴资金,贫困户每年可收入2500元。”潼南区副区长朱福荣说,这一模式已在多个乡镇推广,全区1/3的深度贫困户因此受益。贫困户可以到养殖场打工学习技术,为后期自我发展积累经验。

柏梓镇中渡村贫困户张天才,身体三级残疾,家里没有固定收入来源。在帮扶干部帮助下,张天才与温氏养殖场、温氏公司、镇政府签订了托管代养协议,“啥子心不用操,就能收入2000来块钱,还能学技术,这样的政策真叫好。”

特色效益农业需要土地适度规模集中,许多有土地安置的地区探索以集中租赁、土地流转、入股分红等方式,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在“巴掌田”上实现大集群小单元连片式发展。

“园区带动”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,辐射范围广、带动能力强,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。

从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制高点向四周望去,漫山的桂圆、荔枝,煞是好看。2013年,在外经商多年的杨元太回到家乡,流转山坡地1500亩,投入2000多万元,发展龙眼生态农业园。当地搬迁安置点农民在园区务工,每天工资40-120元不等。

杨元太告诉记者,他要干一件“大事”:以水果种植为基础,开发贵妃文化、汉唐文化、农耕文化,发展融合三产的休闲农业,打造沿江乡村风情旅游基地,带动更多农户增收。

“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重点,力求在特色效益农业提档升级上取得突破。”万州区区长白文龙说,万州以特色和效益优先,引导扶持贫困村发展优质粮油、名优果蔬、畜禽水产、茶叶、中药材等区域优势明显、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,基本实现了效益农业全覆盖,每个贫困村都有1-2个主导产业。

为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做大做强,重庆每年安排专项产业扶贫资金,重点支持贫困区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、中药材加工等特色加工产业,推动柑橘、草食牲畜、生态鱼、榨菜、中药材、茶叶、调味品等七大重点产业链向贫困区县延伸,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。

重庆市农委计划3年投入3亿元以上产业发展资金,重点支持100人以上规模的集中安置点所在村发展特色产业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。市扶贫办对贫困搬迁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每户1000—2000元的专项扶持,贫困户参加技术培训免学费、报销交通费、补助一定生活费。

黔江区将搬迁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,将新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同步规划、同步实施。目前该区已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.5万亩,发展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个、农民合作社35个,引导农户抱团结社发展,形成产、供、销、加工一条龙服务,在产业融合中提升产品附加值,从全产业链上增加农民收入。

“乡村旅游”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,延伸和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,扮靓了乡村,开阔了农民的视野。

乡村旅游日益受到市民青睐,针对贫困区县沉睡的山林资源,重庆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,每年安排亿元以上专项扶贫资金,有计划、分步骤地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家乐、乡村旅馆,结合扶贫搬迁,全力推动人口下山、产业上山、游客进山、产品出山,使昔日山景成了吸睛风景,土特产品成了生态商品。

随着脱贫节奏加快和效应释放,贫困地区的农村歌舞、手工艺品、民俗文化等得到了保护性开发。酉阳长潭村、黔江新建村、云阳清水村、万州区凤凰村、城口兴田村等一批特色村寨脱颖而出,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、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,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。

目前,18个贫困区县的177个高山贫困村,已逐步发展成为幅员近200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扶贫大片区,2014年接待游客680万人次,建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.2万元,贫困户人均务工性收入1.2万元。

园区就业、规模经营、政企合作……形态各异、内涵丰富的产业模式在各区县生根开花,成为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、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“助推器”。

通力扶贫释放叠加效应

同炒一盘菜,共办一桌席。打破部门行业之分,合力推动扶贫政策同教育、医疗等政策无缝衔接,共同编织贫困群众民生保障网

“我一直想养羊,但没有本钱,没有抵押物,银行也不给我贷款。”酉阳县板溪镇扎营村三组村民肖文敖说,多亏了县里新政策,今年2月他申请到5万元贷款。修起了羊舍,买回了种羊,半年多,30只羊变成了90只。肖文敖说的“新政策”,是酉阳针对贫困户发放的“两年期,5万元,财政贴息”小额信用贷款。

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注入,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短缺难题,重庆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,实施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工程,建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,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等提供风险补偿。对贫困地区支农再贷款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,安排1.08亿元用于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,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达到20%以上的农业企业、合作组织及创业贫困户贷款,实行财政优先贴息,担保费用减免。

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。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,重庆将市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组成18个扶贫集团,对口帮扶18个贫困区县,推动扶贫政策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、医疗救助、农村交通、农村低保、农村金融等政策无缝衔接,良性互动、共同发力,释放脱贫攻坚的叠加效应。

重庆市农委作为18个扶贫集团之一的牵头单位,对口帮扶忠县发展35万亩柑橘、10万亩优质竹笋、5万亩三峡生态鱼和优质粮油、草食牲畜为主的特色产业,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,促进了贫困农民脱贫增收。

扶困须扶智,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中高等教育,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,也是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。重庆把教育扶贫摆在重要位置,通过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,特别是资助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,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。

重庆在武陵山、秦巴山两个连片特困地区,创新开展“五年一贯制职教扶贫”试点,每年针对18个贫困区县的贫困家庭招收500名学生,让他们免费接受中高职学历教育,从进校到出校“零费用”。

职业教育大县永川区瞄准贫困学生“零失学”目标,坚持各学段贫困生应助尽助、该补尽补,近5年投入4.6亿元,资助从幼儿园到中高等教育各学段贫困生25万余人次。截至目前,全市投入经费1.2亿元,资助贫困中高职学生8.7万人次,其中超过4万人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,实现了稳定脱贫。

疾病是贫困家庭中的又一只拦路虎。重庆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家庭占贫困家庭总数的1/3。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将脱贫攻坚任务细化到委机关各职能处室、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、医疗卫生机构、集团成员单位。

针对贫困人口看病贵、看病难问题,5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23个区县建立了医疗救助专项资金,资助贫困人口就医13.39万人次,组织18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18个贫困区县级医院、二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贫困区县的84所乡镇卫生院,支持贫困区县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642个,并配置了1000多台(套)基本医疗设备。

云阳县在国家基本医保和大病医保政策之上,免费为贫困农户投保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,大病农户自付金额可以再次报销。同时,贫困户免费参保意外伤害小额保险,一旦遇到风险,可以获得数万元的支持。

农村道路网通没通、通村公路畅不畅,是影响脱贫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重庆把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、覆盖广度、便捷程度,以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“出行难”问题,作为交通扶贫的重点工作。提前完成了秦巴山区、武陵山区建制村通沥青(水泥)路扶贫规划目标,100%乡镇和80%行政村实现了通客车,绝大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乘坐客运班车,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开发利用。

对于全市18.6万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贫困人口,重庆将其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,实现应保尽保。同时,调整提高低保标准,实行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“两线合一”,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增长机制。

“同炒一盘菜,共办一桌席”。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重庆加强资金统筹整合,改变过去部门资金“各自为政”的做法,既避免“撒胡椒面”,又防止“垒大户”,将扶贫资金与国土整治、危旧房改造等资金“打捆”使用,集中用于贫困地区通信、供水、村容环境治理等公共设施建设,更好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。

向贫困攻坚,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这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,也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最生动的写照。重庆脱贫攻坚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,只争朝夕地驱走贫困阴霾,为贫困群众擘画出一个美丽的“世外桃源”,必将带领贫困群众走进又美又富的小康社会。

版权所有:365bet线上开户?? 重庆市总商会

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北滨一路359号5楼????? Tel:023-67516135????? Fax:023-67516135

邮编:400020   渝ICP备12005486号